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news/a_9249059.html摘要
???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跨越欧亚大陆,旨在推动欧亚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黑龙江省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开放前沿,“龙江丝路带”上的外向型企业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可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成为驱动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在“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下,省属高等师范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着力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凭借其“多元融合”的学科优势,以外向型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黑龙江省“全方位、多元化”对外开放的实际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互补优势,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联合、深度融合、协同驱动的培养方式,创建开放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急需的高级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
???
“校企互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龙江丝路带”建设对商务英语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龙江丝路带”建设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水平,还需要具备高度的异域文化敏感度,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思维习惯、风俗习惯等。发展外向型经济要以“人才驱动”为重要的着力点,而商务英语人才则成为地方外向型加快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目前,国内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并未重视其跨专业特性,其课程体系仍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严重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商务知识的培养力度,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对商务活动实践技能掌握不透彻,较难在商务工作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技术手段与平台,教师与企业从业人员,学生与就业企业间也很难实现高质量的互动与交流。
黑龙江省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方面,特别是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与“应用型”职业技能相去甚远。作为省属高师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自身区域特色,满足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龙江丝路带”背景下,基础知识传授、跨文化能力训练、国际法规政策意识培养将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点内容,也是高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职业能力和必备综合素质。
二“校企互动”模式是促进区域内校企协同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当前,黑龙江省高师院校办学方向正在进行“应用型转型”,其商务英语专业需要结合其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龙江丝路带”向北对外重点辐射俄罗斯与欧盟,黑龙江省对于精通英语、俄语的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商务英语专业可以将俄语作为第二外语,以适应这一需求。由于地缘优势与历史沿革,黑龙江省高师院校俄语师资力量雄厚,可以有效地将商务英语与商务俄语整合,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多年来,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相对封闭的内陆边疆省份,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企业国际化速度缓慢。“龙江丝路带”沿线各国技术法规标准、双边贸易投资政策各异且差异较大,区域内外向型企业缺乏相应的国际商务人才储备。高师院校可以根据“龙江丝路带”建设需要,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对沿线国家进行专题研究,为省内外向型企业提供智库服务,丰富企业的国际化与多学科视野,培养企业员工的复合型、多元化知识结构与能力。
三“校企互动”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省属高师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为以“校企互动”为培养模式,培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校企互动”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充分利用“3+1”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校内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即前3年校内学习),请企业合作方参与共同设置“职业导向”的知识模块,使之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即最后1年企业顶岗)做到内容紧密连接,能力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以教师(企业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高师院校凭借其教育技术相关学科优势,正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理念与方法,就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综合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合作企业员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学生吸引进来,共同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通过学校、企业、学生等三方共同参与建设“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平台。
“龙江丝路带”建设涉及的外向型企业与省属高师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展“校企互动”人才培养具有互惠共赢的利益基础,可以建设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基地,为地方物流中心与口岸经济的发展输送需要的人才。“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如下:一是突出开放性和国际化办学特色,以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设置“嵌入式、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学生充分感受开发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岗位技能;二是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并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兼顾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三是通过“校企互动”模式,重点加大学生“入区入园”实践教学环节,有力支撑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
END
文章来源
《黑龙江高教研究》年第8期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ks/1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