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

覃军向云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现状及对策


摘要:自年教育部要求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来,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0门翻译课程上线投入使用,其中2门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各高校陆续开展在线教学,翻译在线开放课程选课人数超50万人次,极大促进了翻译课的线上教学。本文通过挖掘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信息,从上线平台、开设院校、立项认定、混合教学等多维度总结了该类课程的建设现状,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在线教学的经验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推进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教学改革。

关键词: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新冠肺炎疫情;在线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在线开放课程的缘起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缘起可追溯到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它经历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三个阶段。在线开放课程又名“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它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具有规模性与开放性的特征。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让“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成为可能。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发布后,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展较快。年初和年初,教育部两次共评选推出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进一步促进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为贯彻通知中要求“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各大高校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在线教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疫情期间,全国开课门数达94.2万门,在线学习人次高达11.8亿①。在线开放课程具有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既可降低此次疫情对高校教学秩序的影响,又打破了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改革。

翻译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也必须迎合大数据时代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尽管慕课的兴起并不是专门针对翻译教学的,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慕课的全球性、跨地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与翻译学的重合度可能更高。”(韩慧敏,:91)本文梳理了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翻译课在线教学的经验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与在线教学提供借鉴,以适应“人机交互”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翻译在线开放课程的现状

我国现有较具影响力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约有20家左右,他们分别是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网易课堂、网易公开课、超星尔雅、华云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腾讯课堂、多贝网、学银在线、百度传课、优课在线、优课联盟、好大学在线、优学院、人卫慕课、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等。笔者以“翻译”“口译”“译”等为关键词检索以上平台,共检索到翻译(含非英语语种)在线开放课程40门,具体情况见表1。

表1翻译在线开放课程上线情况

(注:1、课程按选课人数自多向少排列,学习人数从数十万至数百人不等;2、带*号课程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分析表1可知,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门课程上线并投入使用,为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提供了课程保障,顺应了大数据时代教学网络化、数字化的趋势,推动了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发挥了打造线上翻译“金课”的引领作用。但从教育部提出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来看,翻译在线开放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建设数量和认定课程较少

当今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常规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来看,翻译课程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建设热情还不高。据统计,目前全国建成在线开放课程约94.2万门,而翻译在线开放课程仅有40门,所占比例不到0.05‰。教育部分别于年、年两次共认定了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翻译类仅有2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翻译有‘道’”和南京大学的“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仅占“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总门数的0.15%。由于疫情早期,部分教师和学生受交通管制所困,缺乏翻译教材与资料,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就成了开展翻译在线教学的主要资源。但因其开课门数较少,就出现了无法应对突发性大规模在线学习的需求。甚至有部分课程因选课人数较多卡顿现象频出,影响学习质量。

(二)参与人数初见规模,课程影响力不平衡

据统计,以上40门翻译课程学生参与总数有97.5万多人次,参与人数初见规模。其中南京大学姚媛教授所开设的“英汉互译方法与技巧”选课人数达44.7万人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余怿老师开设的“交替传译”选课人数达10.3万人次,笔者开设的“趣味英语与翻译”选课人数达8.2万人次。此外,疫情期间,以上三门课程均有几十所高校的翻译教师依托这三门课程开展混合教学②。但经统计所有课程数据发现,绝大多数课程参与人数少于2万人,其中9门课程参与人数在人以下,3门课程参与人数不足人。可见,只有少数课程选课人数较多、参与度较高,大多数课程参与人数较少,课程整体影响力不平衡,未达到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性共享的目的,收效甚微。

(三)课程内容较全面,非英语类课程较少

已开设的课程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导论、商务英语翻译、科技翻译、英语口译、翻译技术、字幕翻译及非英语语种翻译等。其中英汉笔译课程有23门,占57.5%,英汉口译课程有11门,占27.5%③。但非英语语种的翻译课程仅有4门,其中日语有3门,俄语有1门,其他语种翻译课程暂未涉及,不利于疫情期间翻译课的混合教学。

(四)上线平台分布不均

我国较具影响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约有20家左右,翻译类课程仅在其中10家平台上线,其中有26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占65%,5门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线,占12.5%,其他平台翻译课程较少。由此可见,课程上线平台分布不均,需在后续建设工作中进行调整。

(五)开课院校中“双一流”高校较少

全国有32所院校开设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双一流”高校仅有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12所,占比37.5%。此外,北京大学所开设的两门课程均为翻译技术类课程,山东大学开设的为俄语翻译。不过可喜的是,共有6所外语类院校(含外语职业学院)开设了翻译在线课程,占所有开课院校的18.7%。

(六)课程所在省市分布不平衡

由图1可知,建课较多的省(直辖市)是上海、江苏、浙江和陕西,各建有5门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其次是北京和广东,各建有3门。再次是江西和辽宁,各建2门,安徽、福建、河北等10省(直辖市)各建1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校尚未建设一门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可见,除陕西外,建设翻译在线课程的高校大多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等一些沿海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校对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参与度不高。

图1翻译在线开放课程所在省市分布

(七)部分课程重建设轻运用

在线开放课程重在建设,贵在运用。通过登陆各课程平台查询所知,我国部分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后并没有充分在教学中进行运用,与学生互动不充分,资料未及时更新,有建成即弃之嫌,违背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初衷。疫情期间,课程运用较好,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学生评价较高的课程有“翻译有‘道’”,累计与学生互动2.45万次。“趣味英语与翻译”与学生互动余次。“交替传译”,学生互动评价余次。

三、对策与建议

“(外语)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目的就是要通过‘技术精巧’与‘人文关怀’两者的有机结合,解决外语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杨永林,:54),它是现代技术引领学习的表现,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融合的产物,也是年全国教育大会确定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打造门线上“金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在线开放课程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垄断,从而给教学带来良性竞争压力,也将大大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孙晓黎,:74)。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高校翻译教师依靠网络平台,利用已有的翻译在线开放课程实施在线教学,做到了“停课不停学”,降低了疫情对教学的影响。

多年来,笔者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zy/140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