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

观察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

关于作者:

查明建,博士、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一级学术骨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英语学院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市优秀留学人员“浦江人才计划”学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师德标兵”、《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外国文艺》编委,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

曾获多项省部教学、科研奖励和荣誉称号。出版有《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下卷)等专著,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学术论文60余篇。

文章摘要:

英语专业为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但英语专业也累积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当下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科观念模糊、专业意识淡漠、偏离专业本位,混淆了英语与英语专业、英语学习与英语专业学习的根本区别,致使英语专业受到严重误解;工具化和功利化观念严重;全国英语专业超大规模化扩展,更加重了英语专业正本清源、固本开新的困难,严重阻碍了英语专业的未来发展。针对英语专业存在的危机,只有明确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性质,坚持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强化专业意识,才能破除英语专业“工具论”、“无用论”等观念,抓住外语学科五大学科方向设立的契机,实行英语专业人文化综合改革,增强大文科意识和跨学科意识,扩大和深化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才能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体现专业内涵和人文品质,增强英语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彰显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和英语专业的学术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英语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英语人才和师资,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和英语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英语专业现在也存在着多年累积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学科和专业层面的理念问题,也有英语专业规模超大化带来的现实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辨析,才能明确和坚定英语专业未来发展走向。

1.英语专业当下的困境及其原因

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学科、一个专业办得好不好,现在有很多量化的标准,但真正的标准只有两个: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性学术成果的产出。整体上看,全国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确实不尽人意。我们常常用“小才拥挤、大才难觅”来形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现状。也就是说,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但真正精通英语,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素质,并在事业上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本专业领域做出一番成就和事业的人不多。

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由于学习英语的条件欠缺,必须到英语专业学习。其时,全国懂英语的人甚少,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就能满足翻译工作需要,就被视为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是各方争抢的宠儿,不愁找不到工作。

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社会上英语培训机构也日益增多,再加上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媒介,英语学习越来越便利,大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普遍提高。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英语专业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优质生源开始流向实用性强、就业热门的专业。鉴于这种情况,英语界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建议和方案,即从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型人才,转向以培养复合型(英语+某种专业知识)人才,一般是英语+金融、经贸、商务、法律、新闻、旅游等。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求职竞争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增加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时有限,所以要压缩本来就很少的专业课程,只保留了精读、泛读、听力等语言技能课程。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没有得到真正的专业教育。而所复合的专业知识课程,不可能像本专业那样开设得全面而系统,学生无法达到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其结果,这些学生本专业的知识缺乏,英语也没学精,所复合的专业知识更是肤浅,英语专业和所复合的专业知识两方面都有欠缺。而金融、新闻、法律等专业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并不比进入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多少,各大学又普遍加强了英语教学,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既有本专业的知识,英语也达到了六级甚至以上,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超过了两方面既不专又不精的复合型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专业超大规模地发展,每年产出庞大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其专业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拉低了就业比例,而社会只是从就业率和人才市场竞争力来衡量和评价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年复一年,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英语专业原来的崇高声誉,就这样一届届被拉低,其曾经所拥有的令人羡慕的精英光环,就这样一点点地暗淡下去,以至沦为今天的“红牌专业”。

以上只是英语专业困境的外在现象,探讨其深层原因,则需要追溯这些年来英语专业发展的轨迹。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语专业就未能按其学科性质和专业要求来建设和发展,而是不断迎合眼前的现实需求,追求短期效应,随波逐流,早已偏离了自己的专业本位而浑然不觉。一旦出现新的现实需求,就去迎合,如此这般,逐渐丧失自己的专业根据地和专业尊严,自伤专业根基,自毁专业声誉,导致今天积重难返,陷入进退失据、左支右绌的尴尬境地。

2.英语专业:一个被严重误解的专业

“为什么国外的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相对比较稳定,而我国的英语专业却在学科定位上不断变化?”早在十年前,胡文仲()就指出:“主要原因是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对于掌握外语的经贸、金融、法律、新闻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高校外语专业为了迎合人才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就业要求,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培养这类人才,由此引发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替,课程设置的不断变化。次要原因是我们对于英语专业本身的特点和长处宣传解释不够,以致用人单位、学生及学生的家长都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究竟具有什么特长并不了解,甚至还有不少误解。有的把学文学、语言学、对象国文化的英语专业学生称为‘单一外语’类的学生,似乎他们除了英语别无所长。”胡文仲教授的分析,揭示了导致英语专业现在处境的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英语专业深陷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关系之中——如果以人文学科来定位自己的专业性质和内涵,就会由于师资条件、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国一千多所大学的英语专业当中有些院校无法达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要照顾到一千多家英语专业的实际办学能力和水平,就必须降低专业和人才培养标准,只求学生毕业找到工作,而不顾他们将来如何发展,能否成为“大才”。至此,就不但背离了自己的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还会使自己一直遭受诟病、蒙冤受屈。

从年中国第一个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到现在,中国的外语教育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一个半世纪的外语教育,就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成效而言,成就最大的,当属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和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钱锺书、季羡林、李健吾、吴达元、田德望、陈铨、杨周翰、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赵萝蕤等一批学贯中西的杰出外语人才,都出自清华或西南联大。其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坚守外语教育的人文学科理念,注重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将外语专业狭隘地理解为就是学习外语的专业,将外语教育简化为语言技能训练。

年,时任清华西洋文学系(后改称外文系)代理系主任的吴宓“参考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李赋宁:),制定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课程总则》,开宗明义点明西洋文学系的目标,是培养“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的“博雅之士”,所设置课程之目的,是“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黄延复:)。吴宓先生所制定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走上了全面、系统、严格、科学的道路”(李赋宁:7),此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外语系一直按此专业理念来发展。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坚守这种专业理念,而是随着时代的现实需求不断变动,越来越功利化、实用化,丢失了外语专业的专业理念和人文教育传统,背离了外语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但难以培养出专业“大才”,连自己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地位,也遭到了业外人士的质疑,甚至业内人士也产生动摇。

业外人士对英语专业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地位不清楚、不理解,尚情有可原,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业内人士竟也认为英语专业不是专业。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说:“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其后,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张。所谓复合型就是“英语+实用型专业课程”,如英语+商务、英语+金融、英语+新闻、英语+法律,等等。

外语是技能,但外语专业不是技能。“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这种说法,不仅混淆了外语与外语专业、外语学习与外语专业学习的根本区别,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外语专业的误解,从根本上否定了外语专业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地位和专业品质。

外语界自身对英语专业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其来有自,是长期英语专业实用化、功利化观念发展的结果。从50~90年代,外语界很少讨论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所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ks/151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