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商务英语 > 商务英语前景 > 关于大学英语ESP论的一点思考
当前位置: 商务英语 > 商务英语前景 > 关于大学英语ESP论的一点思考
三、警惕ESP教学可能带来的文化负面影响
英语是典型的殖民跨境语(pluricentriclanguage),殖民为其最早扩散的主要手段。教育国际化又使英语教学方兴未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英语不仅在民间掀起了宗教般膜拜的狂热,而且获得官方的支持,成为一种国家行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赵守辉、张东波,:4)。正如Phillipson()所断言:“大英帝国已经让位于英语帝国”。前殖民地国家如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把英语作为高势语(highlanguage)恢复和加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历史上毫无英语教育背景,高等教育具有社会上行(upwardsocialmobility)性,如果各高校不顾条件而一窝蜂地采取大学英语ESP教育政策必将冲击和威胁母语地位(贺阳),同时将造成政治和文化的失衡,破坏中国文化的传统根基。语言是工具,但是使用不当就如瘟疫,不是国家机器所能控制的;英语教学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对国家、社会、经济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BlakeKramsch,)。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这种影响(Taki,),警惕学生被边缘化并且在浑然不觉的状况下,被控制方自然合理地掌控(Kumaravadivelu,)。所以把英语只看作一门工具的观点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强烈质疑(Pennycook,;Holliday,;McKay.S;CumminsDavison)。桂诗春(:)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外语商品化倾向及其对汉语母语和中国文化的威胁等问题要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角度进行引导而不能放任自流;胡明阳(:6)也警告说:“用英语授课应该限于外语院校,如果要推广到一般高等院校,那就不是一个英语教学问题,而涉及高等院校的教学用语问题,是一个国家主权和民族问题”;唐丽萍(:)在论及外语工具论时说:“英语在全球化秩序内作为强势知识形态的语言载体,以隐蔽的方式压制了其它语言的知识形态”;蔡永良(:14)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育的无限扩展导致我国各个阶层对语言文化民族意识的淡漠,而这种淡漠本身是对华夏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意识的淡漠。全球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语言和文化双向流动的过程,并非一定英语独霸天下,我们不能再回到教会大学时代的办学模式,而是要努力提高汉语与中国国力匹配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让汉语成为极少数可以对英语全球同质化和单一化趋势抗衡的语言之一(赵守辉、张东波,:10)。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外语规划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区、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面临的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大学英语教学政策和改革必须是审慎的、渐进的。我们同意有条件的高校在进行自主课程设计时,把与专业相结合的ESP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上,但是要以学生为本,以院系为本,在课程结构上做到必修和选修平衡;在培养能力方式上做到输入与输出平衡;在内容上语言与文化相平衡(王守仁,)。四、如何科学有效加强大学英语ESP课程建设目前,国内ESP教学鲜有成功案例。梁雪松()用“乱象丛生”来形容各院校ESP教学;罗毅、李红英()对6所高校的ESP教学的调查报告更是令人触目惊心:74%的学生对ESP教学的效果不满意。谷志忠(:25-29)总结了ESP教学定位模糊、课程设计不科学、教学模式落后、教材质量低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混乱等问题。尽管国外学界也有ESP唱衰论(Dudley-EvansSt.John,:4),但金融、法律、医学等一些关键专业毕竟有着ESP教学的需求,所以有必要探讨开设ESP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师资发展、教材建设等问题。1.加强ESP课程开设的科学论证和有效管理ESP是以需求为核心理论的工具性、市场型英语教学课程,不是所有高校全部学生的统一学习需要。中国有几千所各类高等学校,而且教学资源存在巨大差异性,如,有不同的类别(综合性、理工性、师范类、专业类)、有不同的定位(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有不同的层次(工程、工程、普通本科)等,几千万的在校学生对学习英语的需求不同,所以在保证通识英语教学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类型,由各院系的专业要求、就业需求和ESP的资源决定是否开设ESP课程。王守仁(:3)认为根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其国际化程度开设ESP课程,而普通英语是实施ESP的基础和关键。这就有一个哪些学校、哪些学科、哪些学生具有实施ESP的资源、条件和需求的问题。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和要求也不能成为一刀切地实施ESP教学的理据。很显然,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面,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是少数,绝大部分学生要服务国内和当地的社会需要,所以束定芳(:30)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要求所有学校和所有专业都要进行全英授课,10%或20%的课程能用英语开设,就能吸引10%的国际学生就读。否则,一厢情愿地开设ESP教学,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浪费教育资源。而有ESP开设需求的院系专业,要在学校教学资源统一调配下,与大学英语教研部共同成立ESP协同教研室,协商、探讨和制定有关ESP课程的对象、目标、内容、课型、教法、评价等教学大纲,把ESP纳入共同管理的选修课程体系,共同解决ESP的困难和挑战,形成“合作、服务为学生”的教学管理共同体,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既注重需求和差异,也能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外语素质、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力。2.加强ESP理论探讨与教师发展规划首先,由于ESP理论本身还在发展和完善中,有些概念在ESP理论界也莫衷一是;而我国又没有ESP的教育传统,所以学术界对ESP的理论理解和认识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甚至有些观点是似是而非的。就学术英语中的语言共核问题,HutchinsonWaters(:13)认为,在不同学科中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属于任何专门学科的语言共核,它们具有共同的推理和解释的特征;而FlowerdewPeacock()则认为,在不同的学科环境下,口头演讲、学术报告等常见体裁的表达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主张开展有专门针对性的ESP教学;Halliday()认为根本没有“学术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就像没有“英式英语”这种语言一样,它只是一种变体,他强调了学术语言的多面和动态的特点;SnowUccelli()认为,所谓的学术语言不过是语言中加入了客观的立场、密集的信息量和名词化等复杂的句式。国内很多学者对学术英语津津乐道,实际上学术英语开始时是针对外来移民学习英语的需要,旨在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在英语学习环境下生存,所以它主要开设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语是官方语言或教学语言的国家,与我们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截然不同。很多文章都拿香港开设双语教育为成功例子,但这些文章的作者可读过年郑艾伦发表的《香港学校用英语媒介教学付出多少代价?》的调查报告?LordT’sou(1)说,“这是一种文化阉割”,直指当时以英语为主的香港教育犹如坐在一个“语言炸弹”上。宁波诺丁汉大学开设学术英语的例子常常见诸各类大学英语研究的论文中,岂不知,宁波诺丁汉大学就是“诺丁汉大学在宁波”,它的教学语言、管理语言、甚至学生生活语言也是英语,学术英语不过是学生完成学业必须跨过的第一道门槛。而BritishCultureandMedia、IntroductiontoFoundationofSocialScienc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ontemporaryFilmStudies等通识课程也布阵其中,体现了语言技能、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其次,ESP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教师必须深入到专业中学习专业知识;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需求;去职场中培养工作经验,亲历目标语篇,使自己的教学接近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否则,就像不会游泳的教练培养不出优秀的运动员一样,没有学科知识和职场体验的ESP教师也教不好学生。ESP的工具性和实践性构成与EGP的本质区别,所以ESP教师必须做好角色转变和专业知识、应用技能上的准备。教学法对ESP教师来说也很重要,如,ESP教学就有语域(registers)问题,因为,专业英语内容是书面语言,而教师授课方式是口语体,如果教师用口头语,除对教师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构成挑战外,也会造成专业信息的缺失;如果用书面语的讲稿,由于语言的羡余度不够,除课堂语言节奏不流畅外,给学生听课理解造成很大压力(桂诗春,:51)。所以,ESP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成熟等教师发展问题是ESP教学成功的关键。3.加强ESP教材的编写、使用和评估建设ESP英语教学大纲确定后,教材的编写、选用及语言学习资源的投入就成为关键的教学要素。Hall()认为科学的外语教材要满足交际、真实性、长期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四个需求,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ESP教材的编写和选用。然而,教材的开发困难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一部或几部通用教材可以调用全国英语专家之力完成,而ESP教材的开发涉及专业和种类居多,由于其选修性和个性化,很难有国家性的专业组织鉴定和推荐,即使像大学英语通用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一直都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估和监督,可以想象ESP教材在没有教学传统和经验的条件下进行编写和开发的乱象了。退而求其次,开始的时候,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再根据国内的实际需求,进行删减和补充,虽然可能在需求和适应性上打折扣,但总比粗制滥造的影响要好得多。经过几轮授课的反馈和经验后,再探讨组织国内英语ESP研究领先者、专业海归教师和国外专业出版机构联合开发教材,确保教材能反映专业、学生及未来职业的真实需求。五、余论我们不反对ESP教学,但是ESP的引进要充分考虑到橘枳之别,既不能把ESP奉为圭臬,也不能把其视为敝履。目前,ESP论超越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在逻辑上讲不通,在学理上厘不清,在实践上行不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汲取其它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但不能“鼓励”众多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充实到别的学科去(沈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大处(国家战略)着眼,小处(高校功能及学生差异)着手,大学英语ESP论看似高瞻远瞩,其实是“拿火星砸金星”,必定出现天花板效应,而倡导者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杨治中(:4)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对于大多数院校的大多数专业课程来说,普遍提倡所谓“双语教学”,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一定要做硬性规定,那就只能是滥竽充数或者是走过场。经济的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还要照顾到各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对外语的要求,而不是要吃大锅饭、不是要搞一边倒。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说还是一个人的教育问题,所以大学英语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在于语言和文化的通识教育;ESP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只能是某些关键学科和专业的辅助和补充,这种把学生视为技术容器的课程过度开发无疑画地为牢。仰望星空,但要脚踏实地,大学英语教学“既不借帆出航,也不随风漂游”(梅德明,:35)。版权声明本文版权由《融合大学英语》所有。任何机构、平台及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qj/1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