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韦海生
在新年的第一个周一,把我今年必读的52本书罗列出来,以阅读顾随、何伟、宇文所安和史蒂芬·平克的作品为主,兼读写作类和思考方法类书籍,每周读完一本书。
宇文所安(9本)《追忆》,三联《晚唐》,三联《迷楼》,三联《盛唐诗》,三联《初唐诗》,三联《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三联《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三联《他山的石头记》,江苏人民《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中国社科
史蒂芬·平克(6本)《心智探奇》,台湾商务《语言本能》,浙江人民《思想本质》,浙江人民《白板》,浙江人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信《写作风格的意识》,商周
顾随(6本)《顾随诗词讲记》,人大《驼庵诗话》,三联《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北大《中国经典原境界》,北大《中国古典文心》,北大《苏辛词说》,北大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4本)《寻路中国》,上海译文《江城》,上海译文《甲骨文》,八旗文化《奇石》,八旗文化
讲修辞(2本)《修辞认识》,佐藤信夫《修辞感觉》,佐藤信夫
讲隐喻(1本)《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乔治·莱考夫
讲故事(3本)《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故事技巧》,哈特《故事》,罗伯特·麦基
讲文采(6本)《执正中文》,陈云《中文解毒》,陈云《翻译乃大道》,余光中《英国散文的流变》,王佐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讲写作(4本)《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写作这回事》,斯蒂芬·金《悠游小说林》,翁贝托·艾柯《文章讲话》,夏丏尊、叶圣陶
讲思考模型(8本)《怎样解题》,G.波利亚《超越智商》,斯坦诺维奇《经验的疆界》,G.马奇《形式综合论》,克·亚历山大《创造力》,希斯赞特米哈伊《黑客与画家》,P.格雷厄姆《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侯世达
其他(3本)《金瓶梅词话》,里仁出版《我与你》,马丁·布伯《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我每晚仅有两个多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加起来也不过20个小时,而且还是读起来非常慢的非虚构类书籍,所以每周我只能读完一本书,这已是最乐观的计划了。我知道《经验的疆界》和《形式综合论》这类仅有百来页的书第一遍不一定读懂,史蒂芬·平克的大部头著作一周也读不完,更不用说《金瓶梅词话》全三册了。所以就尽可能挤时间多看一点书,少凑不必要的热闹。
当然,每读完一章节我都会在第二天上午撰写读书卡片,卡片形式依然参考阳志平老师的方法,只是不必那么完整,以人名卡,术语卡,反常识卡和金句卡展现即可。这里简单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一章为例,我是这样写「术语卡」的:
术语:隐喻,在希腊文中原意是「转换」。希腊辞源「μετ?meta」(之间)及「φ?ρωphero」(带有)之意。因此,隐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隐喻式的意涵,暗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
一个隐喻或者暗喻是用在比较两个好像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通常,第一个事物可以被描述成作为第二个物体。以这种方法,第一个对象可能很容易用第二物体来描述。不过,隐喻不是总描述一物体的特性;有时使用它完全是由于审美原因。有些人(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有认知上的功能,但有些人认为类知类的隐喻以类比一词替代来较为恰当。
印象:一种不常用的修辞手法。
例子:隐喻存在于最早的书写文本,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开始:
我的朋友,那迅速的骡,在山野之间奔驰而过,是野地的同伙。我们聚在一起同去山中,与天上的神牛争战并杀了它,并打败了住在Cedar森林的Hambaba。现在何以让沈睡掳掠了你呢?
——T.Kovacs,
在此例中,诗人的朋友被比喻成一只骡和一个伙伴,表示诗人在他朋友的身上看到了这些特质。
A.I.Richards年的著作《修辞的哲学》一书中指出,隐喻的组成有三部分:1.喻体(tenor),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题;2.喻依(vehicle),指的是用来描述意义的凭借;3.喻词,指用来连结喻体和喻依的补助词。
世界是舞台;男人和女人都是演戏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出场及下场。——莎士比亚
这句莎翁的名言是隐喻的好例子。此例当中,世界被用来与舞台作比较,其目的是用「舞台」较通俗的意义来描述「世界」这个概念,与中国人说的「人生如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此例中,「世界」是喻体(tenor)而舞台是喻依(vehicle);而「男人」与「女人」是第二层次的喻体,「演戏的人”则是用来描述「男人」与「女人」的凭借,「是」则是喻词。
第三句则将凭借中的属性投射到喻体上。喻体与喻依类似或相同的属性就是联系两者的地基(ground)。例如,在「人生如戏」的隐喻当中,人生是喻体,戏是凭借,而「生、死」和「出场、下场」就是连结两者的地基。
判断标准:凡是看到句中存在「是、为、乃……」即可能属于隐喻。例如:
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出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和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出自张潮《幽梦影》
出处:隐喻-维基百科(去掉了链接)
第二张是「人名卡」,以本书作者为例,或者这一章节中出现不熟悉又较为重要的人名都可以独立写一张,不必局限于只写一张。
人名:乔治·莱考夫,(英语:GeorgeP.Lakoff)是一名美国认知语言学家
印象:《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者。
例子:莱考夫首先对隐喻在人类认知上的作用做出了理解,并对隐喻在语言上产生的影响做出研究。莱考夫对政治非常关心,并在很多论题上持左翼立场。他也是美国左翼智库RockridgeInstitute(现已关闭)的创始人。他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具现认知观研究闻名天下。
莱考夫32岁时发表了第一篇认知语言学论文,成为认知语言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挑战语言学泰斗乔姆斯基,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战争”。美国前民主党主席霍华德·迪恩竞选总统时的“语言教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圣塔菲研究所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著述颇丰,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各国语言学界广为传述;《道德政治》是霍华德·迪恩参加年总统大选时使用的竞选指导手册;本书则被认为是美国进步派的基本指南。
出处:乔治·莱考夫-维基百科
第三张是「反常识卡」,这张卡片在阅读非虚构类时非常有用,但在对话体小说类中比较少用到。这是非常有用的卡片类型。
反常识: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
印象:没有隐喻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自由地生活。
例子:LOVEISAJOURNEY[爱情即旅行]
Lookhowfarwe’ve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qj/1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