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机会多起来了
当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又该何去何从?年以前,广州市的特殊学校有两所职高班,对于特殊学校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是很好的保障,但对于随班就读或者其他特殊需要孩子,毕业后的选择就很少。
年前后,扬爱通过数据调研,收集了当时特殊需要人士的教育及就业情况,并向有关部门表达诉求,得到了各方积极回应。广州市教育局首次在3所职业学校开办“启能班”,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轻度智障和自闭症学生职业教育零的突破,并至今未曾中断。这是值得每一位扬爱人自豪的时刻——“因为我们真的推动了改变的发生。”
“启能班”办起来了,孩子们有了更多渠道考大学。
扬爱关爱特殊孩子公益演奏会现场
年,自闭症少年弘杰年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
小学阶段,弘杰是在普校度过的,令弘杰妈妈苦恼的是,儿子生活不能自理,光是如厕就让家里人操碎了心,成绩再好也是枉然。后来,在社工介绍下,弘杰初中进入了白云区一所特校学习,在这里他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人也越来越自信。初中结束后,弘杰进入了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的启能班。
“但弘杰的目标,并不局限在职中,他很想读大学。”弘杰妈妈说。此时,她已经成为扬爱大家庭的一员,在这里,她得到了老家长卢莹的建议,“3+证书高职高考,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努力方向。”
“卢莹说,计算机考试相对容易通过,英语方面,弘杰基础扎实,英语证书考试应该一次就能过。”弘杰妈妈说,更大的挑战还是语文和数学,高职高考语数英三科总分分,投档线分,补录线85分。启能班不跟普通班学语数英,弘杰都得自己去补课。
最终,弘杰以语文28分、数学40分、英语82分,总分分的成绩升读大专,给其他家长极大的鼓励。
根据扬爱年发布的《成年心智障碍者人士就业需要跟踪调研》数据显示:接近一半的心智障碍人士接受过正式教育,63%的人具备初中毕业及以上学历,年该比例仅为30%;在16-25岁人群中,高中及以上学历达到59%,该比例在年仅为6%。
他们非常想工作
心青年们的学历在提高,就业意愿也在提高。
“可只有启能班的经历,我找不到好工作,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一位心智障碍女孩说,那时的她太缺社交礼仪、专业工作能力,没有自信,“但真的很想做一份工作。”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16岁及以上持证心智障碍人士为人,正式就业的仅4%。很多家庭会让孩子挂在企业“岗位”上,不需要走进社会,同时也能获取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家长们看来,“挂”靠岗位的做法更多是无奈之举,大家并非想不劳而获,而是真地觉得自己孩子能力还不行,就不了业。
家长和特需青年有就业意愿,但缺乏岗前培训和实习机会,使他们的就业在供需上严重不匹配。如何为心青年创设更多职前培训机会,打通技能培训、岗位实习、正式就业的关卡,是扬爱和广州的不少企业都在努力探索。
扬爱支持性就业品牌项目之一“甜心下午茶”
在就业支持上,扬爱启动了职能有“我”成年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支持性计划,调动企业、志愿者、职业学校、心智障碍青年家长、就业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等的共同参与,建立更多元的面向心智障碍青年融合就业的支持体系,促进更多心智障碍青年实现就业。
01联合服务机构联合推出心智障碍青年岗前适应性培训服务。
02联合多方力量搭建心智障碍青年实习或就业体验机会。
03组织面向心智障碍青年的家长赋能培训活动。
04联合行业组织培育就业辅导员人才力量。
05开展促进融合就业的政策倡导。
“现在的我比以前更自信了!我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继续努力!”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三年职业高中,三年多工作尝试,22岁的自闭症少年俊贤目前在星巴克广州天河城分店从事服务员的工作。
他在年4月考取了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鉴定的“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和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西点面点师资格证”;同年5月,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实操,顺利通过了“职业技能”的评估。
通过了职业资格评估,就有资格享受支持性就业服务。他签约的服务机构是广州利康服务中心,有专门的就业辅导员帮助他融入职场。经过辅导员的跟踪辅导,俊贤慢慢克服障碍,得到公司人事部的充分肯定,于年1月成功转正,成为一名星巴克员工,目前已经签订了第二个三年期合同。
在扬爱的支持下成功就业的心青年
探索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扬爱
这些年,以家长服务为基础,扬爱聚焦于融合教育、就业支持以及“双老家庭”(又指“以老养残家庭”)三大议题下功夫,前两个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目前正在双老家庭服务上进行探索。
年,扬爱进行了一次针对心智障碍人士的“双老”项目调研,在对位家长进行问卷调研后,86.81%的家长认为,“双老”阶段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家长或孩子年老多病无人照应。相比孩子的离开,父母更担心自己先走。
对家长进行关于遗嘱等法律知识的讲座
调研结果出来后,扬爱迅速组织了“以老养残”家庭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以形成更有说服力的建议案,向政府做倡导。
扬爱目前在自己的服务对象中积极倡导提前规划,比如财产、养老、托养的安排,甚至具体到子女的照护清单。并试点30户“双老”家庭,建立档案,整理归纳家庭普遍性及个别化的服务需求,调动家庭所在社区的资源,链接包括临时照顾、法律咨询、心理支持、家政入户、社区融合、康复理疗、无障碍改造、紧急响应等10类服务资源。
对家长来说,做到这些还需要一个过程,扬爱希望家长们提前规划,至少先把孩子的照护清单写出来,比如他们的习惯、用药情况等。毕竟这些东西都不清楚的话,以后谁敢接手咱们的孩子呢?
未来,在特殊需要孩子全生命周期服务上,扬爱还将给家长带来哪些惊喜,值得期待!
康复疗愈服务入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zx/17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