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瑾:西方哲学进阶路线图(深度好文)
我是一名哲学教师,因此在读哲学史的时候特别留意哲学大师的成材之路。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读哲学就是要精读哲学经典”之类的告诫,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不钻研老经典而成为哲学家的例子却俯首可拾。比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史素养据说就不好,而罗素的那本文笔优美的《西方哲学史》则在学术上谬误连连。至于蒯因的六卷本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本),几乎就没有什么讨论哲学史个案的文章。再翻开像《心灵》、《综合》这样的国际一流哲学杂志,我们也很难看到什么分析、注读哲学史经典的文章。而更奇怪的是,这似乎不太影响维特根斯坦、罗素或蒯因等哲学家的盛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这里有人大概会说:“维特根斯坦、罗素或蒯因都是天才,天才不要读书就可顿悟真理。我们都是凡人,所以要读书”。我觉得这是狡辩。第一,我并没有说此三公不读书,而是说他们没有花大力气读哲学老经典。若较真起来,维特根斯坦对布洛威尔的数学直觉主义的阅读难道不算读书?他对于弗雷泽的《金枝》、歌德的《颜色学》、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的批评难道不算读书?至于罗素与蒯因在数学与逻辑领域内的广泛涉猎,则更不可被排除在“读书”的范围之外了。在我看来,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想不读书而成为哲学家根本就是呓语(无论他是不是天才),只是读书不等于精读哲学经典罢了;第二,“天才”本身是一个不可滥用的字眼,因为这无助于教育者设计出一套可具操作性的教学程序。比如,我们现在都知道朗朗是钢琴天才,但他的天分是通过一套严格的音乐教育程序而被逐渐显现出来的——若朗朗的老师当年对朗父说:“因为令郎是天才,所以不必接受钢琴教育就可成大师”,郎父必骂之。同样的道理,若我今天对哲学系的某生说:“因为阁下是天才,所以退学算了;回家也千万别自学看书,就坐炕上顿悟去吧”。我这可不是在育人,是在毁人。
授己以鱼,
不如授己以渔。
由此看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学哲学要不要读书,而是:学哲学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读书程序呢?
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提一些个人的建议(由于我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我下面的讨论范围将局限在西哲的范围内。中哲的读书程序自然得由中哲的专家来决定,而且很可能与西哲的读法迥异)。对于入哲学门的爱好者与哲学专业本科新生来说,我的建议有以下四条:
(1)一开始先别去精读大部头的哲学原著(而篇幅较小、文笔比较晓畅的书则可尝试一下,如笛卡儿的《方法谈》、叔本华的《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
(2)一开始别精读古希腊时代的古典著作,因为你不懂希腊文,而且古人的思维离近代太远(这就是学西哲与学中哲的根本不同之处:对我们来说,学古希腊文与拉丁文要比学文言文难得多)。若你想学希腊文,在国内最多学点基础,而且这些基础语言知识根本不够你看柏拉图的,最多帮你看看英—希对照本。换言之,读西哲书,次序当先近后远,因为近人的思维我们比较容易把握,语言障碍也小(若要读二十世纪英美哲学,懂英语就可以了)。
(3)尽管最好不要在一开始就花时间精读古代哲学(除非你下决心将来吃古代哲学这碗饭),但是古代哲学的知识却要掌握得很牢靠。比如,问你柏拉图对话中的“美诺悖论”是什么,“通种论”是什么意思,你得答得流利。这是学西方哲学的专业素质,必须具有,否则将来必被同行笑话。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去读二手资料,因为好的二手资料会将原著中的重点凸显出来,免得你自己摸索浪费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好的二手材料是良药,坏的二手资料是砒霜,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我个人倾向于推荐洋人写的资料,特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的网上哲学百科全书(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zx/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