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

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我国英语专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在学科定位、质量监控、教师队伍等方面面临着不少问题。英语专业建设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创新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从英语专业内涵、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学业测试、教师发展等层面对英语专业建设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旨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指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也要求我国英语专业在分析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创新改革,推动英语专业新的发展。

从社会语言学与教育学角度来看,英语及英语专业的地位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关系密切,也涉及英语与汉语、其他外语的关系。相关史料显示,我国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俄语学习呈“一边倒”态势,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中英语专业教学点由原来的50多个减少到9个。后来,随着外交关系的变化,英语地位逐步提高。年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立了英语的地位,推动了外语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专业在全国院系逐步恢复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英语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等日益增设,英语评估测试、选拔竞赛影响持续扩大,致使英语过热会影响国民母语能力、不利于选拔部分优秀人才的社会舆论不断升温。

就英语专业的定位而言,学界对其工具性和人文性颇有争议。无论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还是21世纪以来人文通识型外语人才或思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均体现了对英语专业的多元阐释。在高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理念的影响下,近年来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比较集中。譬如,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英语专业与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已连续三年(-年)被列入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事实上,英语专业地位的下降从近年来翻译专业点和商务英语点的迅猛发展也可见一斑。如果不明确英语专业内涵,不确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规范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社会各界对英语专业与英语教学的认识误区会不断增多,从而影响英语乃至外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指导性,但对框架的解读应结合英语专业学科特色。譬如在素质要求方面,除了强调基本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外,还要强调人文精神、国家战略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在能力要求方面,不仅要注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要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知识要求方面,除了学习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本体知识之外,还要倡导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总体框架部分可以涵盖学制、学分、学时以及基本课程构架等。总学分、具体课程内容等应在调研和研讨基础上确定,设置一个合理范围,提高其可行性。专业课程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文学、文化理论类课程旨在夯实基础,避免过专过深,亦应用英文开设中国文化类课程。课程设置具体可包括语言学概论、英汉语言对比、英语史、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英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通论等。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且要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如会场翻译、教学实践、国际会议志愿者服务等。同时,鼓励学生到英语国家进修、实习,开拓学术视野。框架提及的外语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指第二外国语课程,一般要求开设基础入门课程,但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提供相应选修课程或者辅修课程,给学生更多选择。此外,关于框架中的毕业论文(设计)部分,文献综述、书评、作品翻译等形式多用于课程评估或阶段性评估,似不太适用于毕业设计。至于教学评估中的教学要求除了强调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之外,也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和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评估应注重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避免“学考脱节”、“一考定成绩”等现象发生。师资队伍部分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wuyingyua.com/swyyxx/17707.html


当前时间: